近年研究成果统计

 
课题名称 课题申报时间 课题来源
北京市朝阳区2013年棚户区项目现状情况梳理暨规划研究 2013-2014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
北京市朝阳区优秀历史建筑测绘研究 2012-2013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遗产资料调查研究 2012-2013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雨洪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与应用 2011-2012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
北京市朝阳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2011-2012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养老设施规划研究 2011-2012年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
 
                                                                                                         
                                                                          
各个项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北京市朝阳区2013年棚户区项目现状情况梳理暨规划研究

随着朝阳经济快速发展,大量棚户区的存在,严重影响朝阳城市的形象和经济发展,同时棚户区当地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极高,因此棚户区改成已是当务之急。结合理论研究、现状调研及规划策略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通过对朝阳区2013年改造的19个棚户区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地方政府访谈,项目地居民访谈,研究分析改造棚户区项目现状,分析得出:
        从棚户区现状九大方面进行梳理,朝阳区2013年棚户区改造项目现状各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如表5-1-1。

                           表5-1-1 朝阳区2013年棚户区改造项目九大方面现状表
产业情况 行政区划 人口情况 拆迁政策 基础设施 文化遗产 空间环境 土地属性 建筑状况
多数棚户区没有主导产业 地域分布广泛 流动人口倒挂 绿隔、新农村等政策众多 基础设施不健全 文化遗产保护级别低 建筑成行列式分布 土地权属复杂 以低矮小平房为主
租赁土地,厂房 类型多样 人员混杂 补偿政策差异大 利用率低下 保护力度不强 空间几乎没有绿化 国有、集体混合 私搭乱建严重

       2)原有规划对当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原来的规划方案在现实中存在一定时效性问题,本研究梳理规划文本,发现原有规划实施中存在拆迁重建费用大,资金难以平衡的融资问题、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多项规划需求的土地问题、无法用同一政策面对不同区域的复杂改造主体的政策问题,以及规划动作导致差异性的规划问题等共性问题。
       3)通过现场踏勘、实地调研、GIS平台搭建,全面掌握改造棚户区基础信息;从资金、土地、政策、规划四个角度对棚户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策略来应对棚户区复杂问题:
       ①调整拆建比;②多渠道融资;③进行控规调整;④跨区资源整合;⑤多解规划策略。
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棚户区当地居民对改善生活有强烈的要求,但地方政府还没有对这块土地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等复杂的问题,在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普通规划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本研究结合棚户区改造的复杂性,提出多解规划方法来解决问题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遗产调查及优秀历史建筑测绘研究

        本研究借鉴学习国内外遗产保护经验与方法,从时间发展、空间关联、遗产本体、群众认知四个层面对北京市朝阳区历史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探索。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北京市朝阳区已列为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遗产(单指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6项,另有5处建筑列入北京市第一批近现代优秀建筑,共计111处遗产。含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建筑五大类,同时涵盖了汉、元、明、清、近现代、当代6个时期。遗产类别多、年代连续。
       (2)从空间分布看,朝阳区遗产分布与道路、水系关系密切,遗产密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人口密度大的街道辖区内分布密度大。
       (3)根据田野调查情况,111处遗产中存在遗产已拆除或不存的情况,有8处情况不明。据评估,保存现状等级“好”约占总数的57%,保存“一般”的约占18%,保存“差”(包括已拆迁或不存)约占18%。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建筑类情况最好,古建筑类与石刻类较差;管理现状等级“好”约占总数的48%,“一般”约占12% ,“差”(包括已拆迁或不存)约占33%。管理现状最好的也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建筑类。保存、管理现状与遗产年代等关系不显著,与遗产利用程度呈正相关。
       (4)整体来看,群众对历史文化遗产认知度普遍不高;公众认知度与人口密度无正相关联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认知度密切相关:认知度高的遗产保存管理现状普遍更好。

北京市朝阳区城市雨洪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与应用

        本研究根据31个汇水片区的具体情况,分别自高建成区、低建成区选取了典型片区作为示范,利用GIS工具对其进行雨水利用可行性分析,结合雨水利用现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从规划层面分析,虽然目前雨洪调控与资源化利用已经开始得到重视,但涉及此
方面的规划法规、政策等仍较少,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成功的雨洪调控与资源
化利用多数仍以典型设计案例出现,缺少宏观方面的规划,不同区域的雨洪资源化利用程度
也相差甚远。因此,将雨洪调控与资源化利用纳入规划体系,并增设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其施
行是当务之急。
        (2)从技术层面分析,目前朝阳区内雨水管线及排水设施较滞后,多数管线设施年代
久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排水标准,另外,现有的排水设施对雨水的净化作用很小,甚至
可能会因维护不当增加对雨水的污染。因此,必须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运用先进的工程技
术改造、完善、维护现有的排水管线及设施,达到减少洪涝灾害、缓解排水压力、调控雨洪
资源的最终目的。
        (3)从管理层面分析,雨洪调控与资源化利用属于水务的开发与管理范畴,涉及到气
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问题,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
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为保证雨洪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有利的领导组织
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
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同时,必须加强对雨洪资源化
利用的宣传力度,增强居民的雨水利用意识,使雨水从每家每户开始得到调控、利用。

北京市朝阳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研究的回顾和各个城市慢行交通实践经验的学习,基于北京市朝阳区不同目标人群的需求,结合朝阳区慢行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构慢行交通体系的思路,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构建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北京市朝阳区的慢行交通系统的主要目标人群有通勤目标人群和游憩目标人群两类,安全性、便捷性、可达性、连续性和吸引力是两类目标人群需求的核心要素。两类目标人群的需求和现状道路空间存在相关性,改相关性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的主要参数。通勤目标人群对慢行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可达性与持续性的需求较高;游憩目标人群慢行交通系统的吸引力、安全性、可达性和持续性需求较高。通勤目标人群的需求同居住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教育用地等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对道路类型的需求程度为主干道>快速路>支路>次干道;游憩目标人群的需求同各类游憩资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对道路类型的需求为支路>次干道>快速路>主干道。
        (2)基于多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策略包括整合各类游憩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营造面向多目标人群的安全、完整、连续的慢行交通路线;面向多目标人群日常通勤和休闲游憩活动的开展,构建通畅、便捷、安全、完备的慢行交通设施体系;提升慢行交通方式形象和慢行交通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宣传与倡导非机动车绿色出行方式,营造良好的慢行氛围,构建基于多目标人群需求优化慢行交通环境三个方面。根据多目标人群的需求和各类资源的相关程度,综合考虑进行慢行交通路线的选择、分类和分级,是慢性线路优化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从慢行服务点的布局和设计、自行车停放设施布局与设计、交叉口语过街设施设计、解说设施设计和盲道设计等多个方面出发,能够弥补现状慢行设施的不足,最大限度的完善慢行交通设施布局;通过特色鲜明的“五彩”自行车道、人性化的慢行道隔离和断面形式、良好的景观空间以及积极的慢行宣传与教育,能够提升慢行交通方式形象与慢行交通社会公共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慢行氛围。
        (3)从多目标人群需求出发构建的慢行交通系统可以满足多种使用人群的需求。基于多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连接了多个居住区和交通连驳点,在整个朝阳区形成了通达的通勤网络;串联了各个游憩资源,形成了具有导向性的游憩路线;分类分级的设施点覆盖了整个朝阳区,创造了便捷的慢行出行条件;良好的慢行出行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和缓解北京市拥堵状况。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养老设施规划研究

         日益严重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给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难以从家庭获得足够的养老资源,依靠社区养老已成为最为重要的养老方式,那么社区养老的建设已是当务之急。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本篇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三个典型地区的养老设施供需现状研究,分析得出这三个地区需求大于供给的结论:
         ① 团结湖及其周围四个街道研究区域内一些老年人密集社区没有养老设施分布,养老餐桌及托老所的社区空间配比率仅有30%左右,部分设施尤其是托老所的配建难以满足国家规范要求;老年人认为社区养老设施普遍存在设施数量短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养老床位数短缺上,研究区域内现有平均床位数仅有0.65床位/百老人,离国家规范1.5~3.0床位/百老人相差甚远,另外还存在服务半径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室内外环境较差等问题。
        ② 望京片区社区养老设施供需同样不平衡,老年人对医疗设施需求量最大,而现状医疗设施配建达标率仅28.6%,设施数量短缺率达30.0%;老年活动中心(站)环境配建达标率仅16.7%,数量短缺率高达60.0%;老年人对于再教育的欲望是强烈的,而该片区教育设施严重缺失;托老所严重缺失。
        ③ 常营地区存在的供需问题主要是设施数量不够、设施破旧,空间布局不合理、配比率低,以及设施建设不符合规范等。70%的老年人对社区文化娱乐设施表示不满,原因得不到所想的服务,没有针对老年人需要的设施。医疗设施方面,80%的老年人反映得不到想要的服务,高龄、不能自理老人根本没得到过卫生站提供的帮助,“医疗服务到家庭”的政策都没有落实。70%的老年人都表示对老年大学和养老院等服务设施很有需求。希望改善养老设施存在的问题,增加一些设施,提供健康的治疗、丰富的娱乐活动,建立完善的养老体系。
        (2)针对研究区域养老设施的供需矛盾,从设施体系、规划建设标准、空间布局、应用物联网技术四个层面提出促进朝阳区养老设施供需平衡的规划策略。
        ①以“六个老有”老年工作目标为支撑理念,建立完善的养老设施类型体系,通过“医疗、文体、教育、服务”四类社区养老设施建立,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养”的养老目标。
        ②深化社区养老设施规划建设方面的规范法规,建议设施配建等级遵循以人为本、适应需求的原则,贴近社区老人进行配置;从设施配建规模及建设标准上增加养老餐桌、老年学习班规范标准,补充托老所规范标准,从需求的角度提出养老餐桌老年人餐位数按10餐位/千人设置,社区托老所按1.5床位/百老人设置;设施的配套内容与老年人需求相结合,针对调研中近90%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设老年门诊和丰富社区医疗项目,提出设置老年专科门诊、家庭病床、提供老年康复护理等服务项目。
        ③优化设施空间分布。居住区级养老设施服务半径以≤1000m,小区级养老设施服务半径≤500m为宜,基于服务半径的确定,将“养老设施模块”按等级布于居住区内,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养老设施网络,然后从空间差异性的角度,提出中心城区、副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差异化配置的思想。
        ④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社区养老设施智能化。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纽带,构建社区老年人需求与社区养老设施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以社区老年人基本信息、社区养老设施信息以及联通设施等子系统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智能系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 Highton. all rights reserved.